形姿十二動療法

 行醫十餘年,看過了形形色色的疾病,其中以酸痛症最多,約佔70%;人類是直立的脊椎動物,因地心引力的關係脊椎承受了很大的壓力,而保護包覆在脊椎兩側的肌肉擔負起了這壓力,所以當我們久站後就容易有腰酸背痛的問題。同樣的,當我們持續做一個動作時間過久,也會造成肌肉的勞損導致酸痛,如久坐書桌前、看書、打電腦、打網球、看電視……………等。
 有些人去檢查,三十幾歲就開始長骨刺,X光片上可發現椎體旋轉、脊椎側彎,而這些現象有年輕化的趨勢;椎體旋轉、脊椎側彎並不單單造成肌肉上的痠痛,甚者會經由腹部神經影響到前面的臟器,從腦、心、肺、肝、膽、脾、胃、大小腸、膀胱等皆會受到影響,
也就是身體骨架的移位不只是酸痛的問題,也會產生臟器的問題。骨架被強韌的肌肉包覆著支撐身體,肌肉中有神經血管,所以彼此有因果關係的影響,我一直在研究,如因不當姿勢造成骨架錯位,要如何讓肌肉、韌帶及骨架回歸原位,所以發展出形姿十二動,藉由動作來調整肌肉進而使骨架歸位,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。
形姿療法主要是透過全身肢體、肌肉、骨架的收緊、釋壓、旋轉等反覆動作,按摩經絡穴位,調整錯位骨架,舒暢神經血行,進而強化臟腑功能,達到自我療癒保健的功效。
操作中必須全身放鬆,肢體收放自如,吐納自然,不可閉氣。操作前有起式,操作後有收式(收氣)。

起式、收式分解動作:
右腳踩出45°,左腳向右腳跟靠腿,腳尖朝前,面向前方,上體朝45°保持正直,同時雙手重疊掌心朝上,右手掌在上,左手掌在下,置於關元穴前(即下丹田),雙手外展,向上劃圓(氣發佈四方),雙手高度不可超越頭部位置,在額頭前雙手抱圓,雙手下壓(吐氣),緩慢放下至關元穴前,翻轉手掌朝上做一次深呼吸(吸氣、吐氣)第一次調息,眼睛看正前方,眼珠向左繞一圈,再向右繞一圈後吐納三次,歸位。
第 一 動:靈頭轉樞
功用:強化斜方肌、頭夾肌、頭半棘肌、頭長肌、提肩胛肌,胸鎖乳突肌,調整C1、C2、C3、C4、C5。
主治:肩背酸痛、頭痛、喉哽感、眼酸濇、胸悶、鼻病。
   頸項酸痛者可常做,特別是坐辦公室,打電腦者。
1、右手輕貼右臉頰,向左轉,遇壓即停,數1.2.3.4.5後回正。
2、左手輕貼左臉頰,向右轉,遇壓即停,數1.2.3.4.5後回正。
3、雙手輕貼後腦,向後慢慢仰頭15°,遇壓即停,數1.2.3.4.5後回正。
4、雙手輕貼後腦,向前慢慢低頭,遇壓即停,數1.2.3.4.5後回正。
5、頭轉至左邊,自然下垂,畫半圓圈至右邊,再畫半圈轉回左邊,來回三次。

第 二 動:龜兔慢跑

功用:1.強化斜方肌、提肩胛肌、胸大肌。
   2.調整C6、C7、C8、T1、T2,胸肋骨T3、T4、T5、T6。
   3.可鬆開緊縮椎體,放鬆肩背,治療胸悶,鼻病、頭痛。
   4.此動氣走膀胱經,故做時背部會發熱,有如作SPA。
主治:胸悶、肩背酸痛、心悸、感冒、咳嗽、氣喘。

1、左腳在前,膝微屈,前弓後箭,身體向前傾45°,頭、身軀至薦椎成一直線,眼睛直視地下,不可抬頭,手握拳作跑步動作。
2、擺動10回,左右腳可原地互換或前進。
第 三 動:左右搖擺
功用:1.調整S1、S3、T3。
   2.氣走膽經,膽經在中醫稱少陽,少陽是介於陰與陽的轉樞,它在我們身體的側面,從偏頭、月劦肋到足外踝,平時若有口苦,月劦肋滿悶,偏頭痛時,可多做此動。
主治:協肋滿悶、口苦、偏頭痛、婦女病、便秘。 1、腳向右橫跨約一肩半寬度,雙手自然下垂,掌心向下,重心向左平移,腋下微開,目光跟隨手掌移動,掌心向下輕壓,並以手刀向外撐出。(動作進行中,腋下會有一緊一鬆的感覺。)
2、重心向右移時,動作與向左同。
3、此動作進行中,整個手掌有氣脹感,人彷如盪鞦韆,騰雲駕霧般。
第 四 動:旋轉帶脈
功用:1.強化腰大肌、闊背肌、豎脊肌。
   2.放鬆薦椎S1、S2、S3、S4、S5,特別強化S1、S3。
   3.在旋轉同時,能按摩神闕(任脈)、肓俞(腎經)、天樞(胃)、大橫(脾經)、帶脈(膽經)、命門(督脈)六穴。
主治:月經失調、婦科疾病、腎臟症候群。 穴位講解:
神闕即肚臍,是我們生命的起源,在母親肚子裡,我們透過臍帶得到養分茁壯、成長,直至出生。道家修習神闕養生練氣已超過千年,其重要性可見一般。命門與神闕相對應,在腰椎第二椎下陷處,「難經」以命門為五臟六腑之主,生化之源,立命之門。練氣者常意守命門。
而中醫講命門火旺則腎氣足,腰骨健(指腎上腺皮質素健全)。
肓俞(腎經)
在神闕旁五分、天樞(胃經)
在神闕旁兩寸、大橫(脾經)
在神闕旁四寸、帶脈(膽經)
在神闕旁八寸半。
1、立正站好,兩腳跟靠攏併齊,腳尖向外分開60°(以兩腳掌內緣計算),右腳向右橫跨約一肩半寬度,膝蓋微屈,上半身與地面呈垂直,雙手自然下垂。
2、重心向左時,以腰力旋轉,帶動左手向左後方甩出,左手背拍右臀, 同時間右掌拍左髂骨上緣。
3、重心轉向右,右手背拍左臀,左手掌拍右髂骨上緣。
4、左右各4次後,手掌向上改拍雙肩,手臂在下,動作不變,左右各4次,再重新作第1、2動作各4次。(開路 → 清火氣 → 釋壓)。
備註:當我們做此動作時,能使任督相交,而脾胃屬土,土為大地之母,脾主中州而發布四方;腎為先天之源,土為後天之母,可使先後天調和。所以這個動作在太極拳的鬆筋法及練氣者是很重要的。

第 五 動:左右砍掌
功用:1.右手向左砍出時,能調整T1、T2神經,向右砍出時,能調整 T3、T4、T5、T6、T7。
   2.此動能強化斜方肌、闊背肌、大小圓肌、大小菱形肌、腰大肌。
 
3.左右轉以足掌心當轉軸,能按
摩湧泉穴,它是腎經的起始
點,有益腎清熱,開鬱的作用。
湧泉穴:
足五趾屈曲,掌上三分之ㄧ處的凹陷點。
主治:心肺功能疾病、感冒、憂鬱症、躁鬱症、頭暈、免疫系統疾病(類
風濕性關節炎,SLE;美尼爾氏症)、目疾、失眠、四肢冰冷、腸胃病。
1、立正站好,兩腳跟靠攏併齊,右腳向右橫跨約一肩半寬度兩足掌平行,膝蓋微屈,上半身與地面呈垂直,左手揹後面。
2、以雙腳掌掌心為轉軸,上半身向左轉90°,下半身左腳前弓右腳後箭,同時右手刀砍出(掌心朝上,眼睛跟著手走,身體較能平衡)手的位置與右腳成一直線。
3、連續動作,以兩腳掌心當轉軸,上身向右轉180°,下半身右腳前弓左腳後箭,同時右手翻轉(掌心朝下),向右砍出。
4、換手操作,要領同上,方向相反。
第 六 動:神龍擺尾
功效:1.上式:強化闊背肌、多裂肌、胸最長肌、胸髂肋肌;
       能將緊縮的椎體打開,避免壓迫神經,尤其調整 T8、T9、T10、T11、T12。
主治:腎臟症候群、皮膚病。

功效:2.下式:強化闊背肌、豎棘肌、多裂肌、胸最長肌、胸髂肋肌;
       能將緊縮的椎體打開,避免壓迫神經,主要調整 L1、L2、L3、L4、L5。
主治:婦女病、腎臟症候群、便秘、腹瀉。 1、上式:
右腳向右橫跨約一肩半寬,以足跟為轉軸向左轉,兩腳微屈,左腳前弓,右腳後箭,身體前傾45°,同時雙手放鬆交叉,反轉掌心向外撐 (雙臂置於與耳側,初期量力而為),頭與軀幹成一直線,眼睛看地下,臀部左右搖擺,脊椎若蛇形。(用雙手外撐的力量,配合搖擺時產生的動能,將椎體一椎一椎向頸部牽引);換邊操作,方法同上。
2、下式:右腳向右橫跨約一肩半寬,上身前傾90°(量力而為)同時雙手放鬆交叉反轉,掌心向外撐,頭與身體成一直線,眼睛看地下,臀部左右搖擺,脊椎若蛇形。(用雙手外撐的力量,配合搖擺時產生的動能,將椎體一椎一椎向頸部牽引)。

第 七 動:任督擺盪
功效:1.強化股四頭肌、股二頭肌、臀大肌、腰大肌。
   2.調整S4、S5。
   3.任脈屬陰、督脈屬陽,此動能交通陰陽(打通任督二脈)。

主治:婦女病、頭痛、腸胃疾病。 1、雙腳與肩同寬,兩膝微屈,兩手緩慢抬起與肩同高,五指微張,手腕打直,鬆肩墜肘,慢慢蹲下同時兩手自然放下,腳掌平貼地面不可抬起。
2、起身時,身體前後擺盪,椎體若蛇行,慢慢起身,雙手並隨著擺盪抬起至與肩同高,當身體挺直時,恢復起式形。
補充:注意接橋動作,舌頂上顎齒齦間,讓氣流轉全身。
任脈:起始會陰(兩陰間),終承漿(唇下)。
督脈:起始長強(尾骨下端肛門間凹陷處)終齦交(上齒齦縫裡)。

第 八 動:上挑下砍

功效:強化闊背肌、菱形肌、腰大肌、胸大肌,調整肋骨T3、T4、T5。
主治:頸肩背酸痛、頭腦壓減少。
1、右腳向右跨一肩半寬度,右手揹在腰後,以足跟為軸心向左轉90°, 同時左手掌五指刁起呈鶴頭形狀前挑,手的高度與眼同高。
2、再以足跟為軸心,向右轉180°,同時左手向右斜下45°砍掌。
3、換手操作,要領同上,方向相反。
第 九 動:左右甩手
功效:強化胸大肌、闊背肌。 主治:胸悶、卡陰、目疾。
1、甩手這一動,想像你手上有水,要把它甩掉。
2、右腳向右橫跨一肩半寬,右手揹背後,左手向左甩出高度與肩同高。甩出時,手臂與身體平行,不可甩太後面。
3、換手操作,要領同上,方向相反。
第 十 動:左右蓋掌
功效:強化斜方肌、闊背肌、腰大肌、腹直肌。
   調整T3、T4、T5、T6、T7。
主治:腸胃病 → 偏重大腸、小腸(便秘)。 1、右腳向右橫跨一肩半寬度,右手揹背後,左手臂向前伸出,掌心朝上,以足掌當轉軸,帶動手臂向左轉90°。
2、向左轉同時,掌心劃過頭向右方下蓋,蓋的高度在神闕前。
3、以足掌當轉軸,向右轉180°,同時掌心劃過頭向左方下蓋,蓋的高度 在神闕前。
4、右蓋掌,方法和左蓋掌同,方向相反。
補充:第九、第十動能治療胸悶、咳嗽、心肺功能不佳、過敏性鼻炎。
肘切法因姿勢不當或不慎受傷時,可用第九、第十動自我療癒。

第十一動:穿雲踹地
功效:1.手的動作(穿雲):強化大小圓肌、斜方肌、闊背肌,對消化系統有幫助,腹部易脹氣者可常做。
   2.腳的動作(踹地):強化股四頭肌、腰髂肋肌,並治療薦椎倒插。
主治:腎臟症候群。 1、左拳置於腰際,左足前弓右腳後箭,右手向前插出(穿雲),掌心朝上,在鼻樑前方,反掌下抓,拉回腰際(拳心朝上),同時右足抬起腿下踹(踹地),位置約在左腳前方(膝蓋)。
2、右足踩地,同時踩回原本路徑前行方向位置上,左手向前插出(穿雲),掌心朝上,其餘動作如上一動。
病簿日誌:
有一小朋友的腳嚴重內八,日後易形成O型腿,經下述診療後,內八獲得明顯改善。
1.先將髂骨內翻調整。
2.再做踹地動作,將倒插拉出。
第十二動:反掌下捶
功效:1.強化腰大肌、胸大肌、腹直肌。
   2.強化脾經、胃經,能雙向調整,治療小孩食慾不振、肥胖症。
主治:腸胃病 → 偏重胃、肝。
1、右腳向右橫跨約一肩半寬,膝微屈,左手置腰際,右手下架,手臂陽面朝左,用腰帶動手至左邊,向上畫半圓,反掌下捶,高度在神闕前。
2、右手收回腰際,換左手,依照上一動再操作一次,為一套流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