顯示具有 結構調整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結構調整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

以形意結構的觀點談「媽媽手」和「腕隧道症候群」的調整方法

因為引發疼痛的病原點不同,所以解決手臂和手腕疼痛及功能障礙是一項挑戰。頸部神經被擠壓,胸廓出口症候群,胸小肌和喙突、斜角肌和胸肋骨之間的肌肉緊縮,手臂和手腕本身的直接性傷害,肩部旋轉套、手臂和手腕之間、骨盆和髖關節之間的結構錯置所造成的肌肉群張力失衡,都和手臂和手腕的疼痛有關。因此,評估手臂和手腕疼痛及功能障礙,要考慮上述原因。
   
臨床常見的手腕疼痛,腕管症候群(腕隧道症候群)和狹窄性腱鞘炎(俗稱媽媽手)在病理檢查時有不同的判斷方式(如圖)。腕隧道在掌面,這個隧道叫腕管,位於掌長肌之下,由四個可以觸摸得到的骨骼隆突所界定,靠近手腕近端的是豌豆骨,舟骨結節,靠近手腕遠端的是鉤骨鉤突和斜方骨結節,在腕管內有正中神經和屈指肌肌腱通過。通常屈肌肌腱腫脹和腕管狹窄,都可能壓迫正中神經,造成正中神經支配的區域,如:掌面之拇指、食指、中指,擴及無名指,發生刺痛感、麻木、無力等症狀,如果延誤治療,疼痛會擴及手臂和肩背,也可能造成手掌魚際肌肉萎縮,無法完全恢復功能的情形。
導致正中神經被壓迫的主要原因是:肌腱腫脹、腕管狹窄。而前兩者可能肇因於:月狀骨脫位、橈骨遠端骨折引起腫脹、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導致之滑膜炎、腕部之直接性傷害發炎。還有另一種情形是因為手術後固定角度不佳,和長期固定導致軟組織纖維化,造成管道狹窄。
至於引起媽媽手疼痛的腕道,則位於腕背面。腕背的管道一共有6條,有伸肌肌腱通過而到手部,其中在第I管道內通過的是外展拇長肌和伸拇短肌之肌腱。這兩條肌肉的工作是負責拇指的外展和伸直,由橈神經、C7支配。
當管道內之滑膜發炎而致管道開口變窄,使得這兩條肌腱移動時會發生疼痛;肌腱長時間多次往來於狹窄的腕道,摩擦增加,肌腱也會發炎,症狀就會加重,肌肉因過度使用,瞬間出力不當,也可能造成肌腱痙攣縮短變粗,反覆摩擦腕道致使滑膜發炎。
腕管症候群和狹窄性腱鞘炎也可能同時併發,處理的方法有一些不同。
 
一、檢查方法:(如圖)
(一)腕管症候群之檢查
請患者掌曲腕部,兩手背對背彎曲至最大角度,並維持此姿勢約一分鐘,如果發生手指刺痛感,則極可能得到腕管症候群。這種檢查方式稱為Phalen Test
(二)媽媽手之檢查

1.   指導病人握拳
2.   將拇指藏於其他四指內
3.   檢查者一手握住患者前臂,另一手將其腕部偏向其尺側。
如果患者做此動作時,在第I管道部位感到尖銳之疼痛,則表示極可能發生狹窄性腱鞘炎,這種檢查方式稱為Finkelstein Test。檢查時也可以請患者自己將腕部偏向尺側施力,因為患者自己清楚疼痛程度,會拿捏尺側彎曲的角度,較不會造成檢查時患者的緊張和不適。
二、形意結構的觀點和應用手法
以案例說明:
有一老婦人被診斷為「媽媽手」,經過9個月的復健治療未改善,已有兩位醫師建議其接受手術治療。
老婦人主訴:
1.  大拇指基部靠近手腕處出力時或活動時疼痛。
2.  手掌無法撐床,撐床感到大拇指基部和手腕轉折處劇痛,夜間睡覺會痛到醒來,清晨起床更痛。
3.  手腕無力。
4.  大拇指獨立外展動作因疼痛而不敢動。
5.  長期肩頸酸痛、膏肓痛。
6.  做家事時手指觸碰到東西會有觸電和疼痛感覺。
個案例因為不是初發作,而是治療數月未見好轉,建議暫時拋開病人告
知是何病名的迷思,先檢查病患身體結構是否失衡。原因是:
1.  是否因失衡在先,使得病患出現錯誤的工作姿勢,造成工作肌加速勞損。
2.  發病後因結構失衡,影響矯正復原的時間。
3.  病患是綜合症狀,非單一病因。
經初步問診及人體結構檢查後得到的訊息是:
老婦人有兩次跌落事故,一次從樓梯上像溜滑梯一樣跌坐在地,痛到無法起身,一次從椅子上跌坐。雖然是十幾年前發生的事,不過,此訊息透露老婦人的腰椎、薦椎、頸椎,尤其是尾骨必須注意,其骨盆右高左低,長期頸肩酸痛和膏肓痛,推測是導致媽媽手的主因。
依形意結構的理論,「凡是疼痛點就是高壓區,高壓區不是第一操作區,必須先從關聯區釋壓。」
建議大家依照下列程序操作:
(一) 調整骨盆高低位,採形姿自救法中的「跨膝調髂」(右腳)和「自由落體」(左腳)兩個動作,各做20次。(老婦人做過這兩個動作後,疼痛明顯減輕)
(二) 留意下述肌群:旋前圓肌、旋後圓肌,肱撓肌、後上鋸肌、後下鋸肌、大小圓肌、大小菱形肌、胸大肌、胸小肌、擴背肌、肩胛下肌、肱二頭肌長頭。
其中後上鋸肌、大小菱形肌和肱撓肌直接以劃肌手法操作。其他肌群以「扶腕拍肘」的方法,做出彈性。這個動作還可以同時放鬆薦椎神經(S2)所支配的下肢肌群,因為是對側作用,所以兩邊都要操作,能輔助調整骨盆高低位,以及增加手腕和肩部旋轉套的活動度。
(三) 肩關節開骨:減少神經路徑的壓迫,釋放關節腔內的壓力,增加旋轉套肌群的彈性,也是為了下一個程序「調頸椎」做先驅調整。
對於首次接觸或是不熟悉的病患,肩關節開骨容易與否,可檢測出此病患的頸椎在調整時的難易度和危險度。如果肩關節開骨有阻礙,必須再次檢查前兩個程序,不可貿然直接調頸椎。
(四) 調頸椎:先以「金雞食米」放鬆,再視病患狀況使用「引頸前瞻」或「地鼠撥土」手法調整錯置的椎體,如果病患是仰躺姿,可直接操作「地鼠撥土」這個手法對紓緩膏肓痛也有幫助。
(五) 調整頭顱骨冠狀縫區:
調整頭顱骨冠狀縫區:必須先以病患同身寸找到頸點、腰點和手腕點。先調左側再調右側,如果兩側的上顳線上騎嚴重,就必須先將上顳線做初步調整,再調整冠狀縫感覺區。
 
        老婦人在經過上述調整後,肩頸緊痛和膏肓痛已舒緩,除了可以反覆操作手腕旋前、旋後和撐床的動作,拇指也能作外展的動作。最後,可以用網繃在手腕和姆指基部做簡易包紮,病患可以正常活動,但不建議立即增加勞動量。
病患返家後必須持續操作調整骨盆高低位的動作,老人家一天50次至80次,可分三次至四次操作,如晨起、午睡、晚睡前。因為人體肌癖一旦形成,須一段時間才能調整回來。
 
分子共振操作方法:
家屬也可以操作「分子共振法」協助患處的修復。不過,這個案例如果單純共振痛點效果較不理想,必須注意上述提及之肌群和結構點。(家屬曾告訴我,依據「哪裡痛就敲哪裡」的方式共振母親的痛點,似乎沒什麼效果,那是因為造成老婦人的腱鞘滑膜發炎的原因一直沒處理好,如果肌腱沒有腫脹,共振滑膜還是可以慢慢消炎的。因此,造成肌群縮短、沾黏的原因一定要先解決,所以,在此如果要用分子共振法,就必須採用結構點。)
整個操作過程,除了最後的簡易包紮,完全沒觸及手腕患處。
上述提及之手法,是結構療法中的專用手法,不過,大家仍可依自己研習過的各式療法參考上述建議處理。
老婦人做了一個星期的「跨膝調髂」和「自由落體」,骨盆高低差縮小,接著以調整骨盆平移旋轉的動作讓骨盆的角度更穩定。檢查骨盆是否有旋轉?往哪一個角度旋轉?可以將雙手搭在患者髂骨上緣腰際的肌群上,請患者做原地踏步的動作,哪一處肌肉僵硬?哪一處較用力?都可在患者踏步時以手的觸感診斷,老婦人是左腳踩地後右骨盆會逆時鐘方向旋轉(以立點為軸心,背為12,面為6),因此,仰躺時必須從左骨盆調整。這種調整方法雖簡單,卻可以增加手腕撐床時的力量,並且改善手指碰觸到物體時會有觸電的疼痛感覺。因此,改善骨盆旋轉的動作,患者必須天天做,一天至少要做10-20次。
另外,老婦人的手腕關節空間狹窄,肌腱和神經被擠壓,是因為過去復健時被固定太長的時間所造成的後遺症,這個問題在下一節手術後遺症一併討論。
如果要打開空間,除了使用開骨法外,患者也可以自己打開。操作的方法是:
患者仰躺,雙腳同時背曲,放鬆,蹠曲,放鬆,反覆三次,接著雙手和雙腳必須同時,雙手平舉身體兩側,背曲,放鬆,掌曲,放鬆。
老婦人在做過這個動作後,不但更能出力,腕關結骨骼相碰觸的感覺也消失了。
這個動作最好要做兩星期,每天10-20次,可在早起後和晚睡前,肌肉張力重新調節後,手腕手指就更靈活了。
有些病患在用手腕用力撐床時會在肱尺關節下方,出現定點疼痛,如果會分子共振,只要直接共振肱二頭肌的長頭,附著在盂上結節的部位即可解除。
 
 
 
手腕骨折固定手術後遺症
這個案例和腕管症候群有關,前文提及手術後因固定角度不佳,結構錯置,使管道狹窄,夾住穿行其內之肌腱,而限制了手指的屈曲動作。
老先生因為跌倒,用手撐地,造成左手腕舟狀骨和橈骨遠端骨折。手術固定後經過5個月,5指仍無法握拳,尤其是中指,而手腕因為活動時會疼痛,無法使力,所以一直戴著護腕,只有在晚上睡覺和洗澡時才會取下。
在此要再次提醒兩點:
1.  如果手術後復健時間拉長,而且發現有手術後遺症時,建議檢查患者的身體結構是否出現失衡的臨界現象。
2.  護腕在手術後初期2個月間可以戴著,正常情形下,60天足夠骨骼癒合,如果還有疼痛和功能障礙等症狀,應該再次檢查腕骨是否於手術固定期間錯置,橈尺關節、腕關節的相對位置是否在允許範圍內。因為,骨體骨折後,如果再加上結構錯置,易引起周邊組織發炎,身體在修復組織後所代謝的殘餘物質,會因為護腕的束縛而不易被清除,時間一長,易導致軟組織纖維化和沾黏現象,要再次使患處的結構歸位就比較困難了。
經診斷後,老先生的骨盆是右側高位,為了証明結構失衡會影響組織修復,我做了三個實驗讓老先生體驗。
這個實驗是採取坐姿
第一個:將護腕拿掉,握拳。
第二個:將左腳翹過右膝,握拳。
第三個:將左腳大腿平開,左腳踝架在右膝上,握拳。
結果,第一、二個實驗,老先生反覆幾次都無法緊握拳頭,可是第三個實驗,老先生不但立即握緊拳頭,連最嚴重的中指也一齊握緊了。
只是一個簡單的動作就能恢復手部的功能,檢視調整人體結構的重要性可知。老先生的右側雖是高位,但右腳並不算長,可是左腳短了些,因此,建議直接增加左腳的長度。
此外,從老先生當天拍的X光片明顯看出:
1.  斜方骨、舟狀骨和橈骨出現錯置,因此,拿掉護腕,改以簡易彈繃二層固定。
2.  頸椎第567椎退化,神經孔狹窄,腰椎第5椎壓迫性變窄,第1234椎有骨刺,雖不是主要致病因,但說明腰椎不穩定容易採取代償姿勢,增加骨盆調整的難度。建議每天操作「跨膝調髂」(右腳30~50),「自由落體」(左腳70~100)、滾球一式(30~60)。老人家操作形姿自救法皆以少量多餐為原則,循序漸進,只能做5下也沒關係,有做就一定有好處。
如果要用分子共振療法,可直接以病患的X光片做為載體,病患或家屬操作即可,前提是病患必須清楚X光片中記錄了哪些不正常的訊息,並且學會如何操作。這點不用擔心,請教能詳細為你解說X光片的專業人員,然後每天共振,次數不拘,每次10-30分鐘。如果知道結構點,而且剛好片子上也出現就更理想了。


本文作者胡友寧 辰光理療中心負責人
中華形意結構推拿研究會教育執行長

2013年9月18日 星期三

腰痛

文/顏榮輝 醫師

  腰痛是現代人最困擾的疾病之一,人是直立的動物,靠兩條腿支撐身體,椎體與椎體之間有一緩衝的軟骨,稱椎間板盤,它因地心引力的關係而受到壓迫,四隻腳的動物較少有脊椎的問題,人因直立,力量大部份作用在腰椎,所以腰痛難以避免。
  在脊椎上有強韌且粗狀的韌帶保護著,但到了腰椎,因要轉動、彎曲,大弧度運動,腰椎上的韌帶,反而變得較細,所以當我們搬物或運動,用力不當最常扭傷的就是腰椎。
  腰椎上韌帶雖然較細,但周遭有豐厚的肌肉固定著,如豎棘肌、腰方肌、腰大肌、腰髂肋肌、最長肌、臀大肌...等等,平時它們保護著腰椎,可是由於我們的坐姿,站立姿勢不良,會導致它們痙攣,因此酸痛就產生了。酸痛時最常見的處置方式是熱敷、按摩、推拿、針灸、吃藥,但這些只是治療,我們更要注重的是預防,正本清源就是要注意自己的姿勢:

一、站立時兩腿要平均著力,不要站三七步,長期單腳著力,容易引起骨盆歪斜,從而導致脊椎側彎,
  一旦脊椎側彎,壓迫到神經,透過腹根神經影響到五臟六腑,產生一些內科的疾病。

二、坐時要抬頭,不要彎腰駝背,大家做個簡單的實驗,當坐挺直時,摸摸腰部的肌肉,及放鬆彎腰駝
  背時腰部肌肉的變化,當挺直時腰部肌肉較軟,變腰駝背時肌肉卻變硬,這就是為什麼常苦口婆心
  勸患者不要坐軟沙發,平時要坐挺直的原因。

三、睡覺的,盡量仰躺,枕頭高度約五六公分,仰躺時,我們重量平均分配在背部肌肉上,側躺時力量會壓迫會導致手麻、胸肋受壓迫,容易小脫位,進而導致椎體旋轉,引起胸悶。


  以上所介紹的是如何預防腰痛,如能切實做到,腰痛當能遠離我們。

偏頭痛

文/顏榮輝 醫師

  前面提到偏頭痛時可以做「左右搖擺」。
患者鄭小姐進來時向我抱怨:「她會心悸,偏頭痛,頸項僵硬」,把了她的脈脈弦,
問:「最近工作順利嗎?或家裡有什麼事讓妳操煩?」
答:「怎麼會沒有?公司遇缺不補,一個人要做二、三人的工作,如不是為了退休金,早就不幹了。」
問:「是不是會有胸悶口苦的現象?」
答:「是啊!我會有口苦,胸悶的感覺。」
這是典型的情緒傷肝所造成肝氣鬱結的症狀,所以處方用小柴胡湯加減,3╳7日。
  「鄭小姐,妳現在頭會痛嗎?」鄭小姐:「我現在頭一直抽痛,連到肩頸椎都在痛」。
我教妳形姿第三動,左右搖擺,跟著我一起做。

 1.腳向右橫跨約一肩半寬度,雙手自然下垂,身體重心向左時,左手手刀向外撐,重心向右時,右手手刀向外撐,在向外撐時拇指位置約在膽經居髎穴上(髂上至大轉子中間的凹陷處),想象這穴向身體側面拉出一條線,拇指貼在這條線上向外滑出5公分後,手腕放鬆,五指自然下垂。

 2.有些身體感知比較敏銳的人,拇指貼在這條氣線上時,整個手掌會脹起來,所以在做左右搖擺時,整個人如在盪鞦韆,宛如騰雲駕霧般。
  鄭小姐跟我做了幾次後,我問:「現在感覺怎麼樣?」,她用不可思議的眼神看著我說:「剛剛太陽穴一直抽痛,現在竟然消失了。」

為什麼左右搖擺能緩解偏頭痛?
偏頭痛是一種症狀,造成偏頭痛的原因有很多。
這裡所指的是肌肉緊張性頭痛及心因性頭痛,左右搖擺能強化我們的斜方肌、胸大肌、胸小肌、大小菱形肌、三角肌及股四頭肌,闊張筋膜肌、髂脛束,並能緩解它們的痙攣,做這一動作時能使膽經的氣脹起來,膽經在中醫稱足少陽經,少陽是介於陰與陽的轉樞,它在我們身體的側面,從偏頭顳側、月劦肋到足外踝,如有障礙時會有偏頭痛,月劦肋滿悶,口苦的症狀。所以當我們做左右搖擺時,拇指搭在居髎穴上的氣線時,整條膽經氣會脹起來,所以膽經障礙造成的問題能獲得改善。

肩背酸痛遠離我(二)

文/顏榮輝 醫師


  患者王先生皺著眉頭說:「我肩背酸痛很久了,去國術館及中醫診所推拿,當下都能緩解,可是隔天又復發了。」
  我問:「你從事什麼工作?」
  答:「我在銀行上班,每天要翻傳票打電腦。」
  我說:「長期固定一個姿勢工作,會造成肌肉痙攣,這是一種勞損,所以每次治療後能緩解,一工作馬上復發,我幫你檢查看看。」

  王先生第一頸椎(C1)、第二頸椎(C2)、斜方肌及胸大肌有痙攣點,我輕壓C1、C2痙攣點,王先生即出現躲避現象,我問:「除了肩背酸痛外,平時是不是常覺得頭痛,眼睛酸?」
  答:「對,你怎麼知道?我現在就有點頭痛。」
  我說:「C1、C2受壓迫在神經病變上最常見的就頭痛跟眼睛酸痛。」我把了王先生的脈,出現浮緩脈,所以處方桂枝湯加減,3╳7日。

  我現在教你二個動作:
  第一動─靈頭轉樞:(前面已介紹,不再贅述。)
  第二動─龜兔慢跑:
  (1)左腳在前,右腳在後,頭身體薦椎成一直線,向前傾45°,作跑步動作,12345678。
  (2)換腳12345678,來回做幾次。
  (3)動作要領:頭不可抬起,亦不可低頭,眼睛直視地下,成45°,雙手平行自然擺 動。

  這個動作能強化我們的斜方肌、提肩胛肌、胸大肌,能調整C6、7、8、T1、T2,可以鬆開椎體,放鬆肩背,故對於肩背酸痛,胸悶,鼻病、頭痛,感冒都有一定的幫助。

  當我們的身體向前傾45°這時氣最強,背部會發熱,尤其是薦椎處會特別明顯,足太陽膀胱經脹起來,能強化我們自體的防衛系統,全身如作SPA。

  經過七日後,王先生回診,很高興對我說:「剛開始第二天肩背又有一點酸,但配合吃藥還有做靈頭轉樞、龜兔慢跑,頭痛發作次數已減少,肩背酸痛已改善很多了。」

  形姿十二動裡,每一動都有它的功用,藉著動作強化肌肉韌帶,帶動骨架使歸於正常位置,得以調整受壓迫的神經,往往一個症狀的產生是幾個肌肉群的痙攣所造成的,所以我們在做動作時,是由好幾動一起做,如肩背酸痛,就是靈頭轉樞和龜兔慢跑一起做。我們只要了解每一個動作所帶動的肌肉,影響的神經,一旦身體有症狀出現,推測一下可能影響哪些肌肉、神經,然後再去選擇通合的動作。身體的一些問題,可以獲得緩解,如偏頭痛,就可以先做靈頭轉樞,再配合第三動,左右搖擺。

肩背酸痛遠離我(一)

文/顏榮輝 醫師


  在看病的過程裡,主訴中有肩背酸痛的患者,占了一半以上,肩背酸痛成了現代文明病的代名詞。為何會有肩背酸痛?長期固定一個姿勢不動,如看書、寫字、打電腦,或過度運動,如打球、打掃...等,導致肌肉痙攣,引起肩背酸痛,感冒亦是一個重要原因,傷寒論中提到「中風,脈浮頭項強痛,桂枝湯主之。」所以在治療上我常用桂枝湯往往可獲得不錯效果。情緒緊張壓力,亦是另一常見原因,情緒傷肝,肝主筋,這裡的「筋」包括韌帶、神經,所以也會造成肩背酸痛。
  除了吃藥以外,考慮到有些人沒時間看病,或不願吃藥,我創了一套簡易功法─形姿十二動,能讓肩背酸痛遠離我們。
  第一動,靈頭轉樞:它能緩解斜方肌,頭夾肌、頭半棘肌、頭長肌、提肩胛肌、胸鎖乳突肌的痙攣,亦能強化這些肌肉。頸椎為肌肉韌帶附著包覆著,一旦肌肉韌帶痙攣,會牽動頸椎,使其旋轉、前傾或後脫而壓迫到神經,導致一些病變。
如:C1神經受壓迫會有:眩暈、頭痛眼疾、失眠、躁鬱...等症狀。
  C2神經受壓迫會有:眼、耳、鼻、口的一些疾病及步態不穩、偏頭。
  C3神經受壓迫會有:咽痛、咳嗽、喉有異物感、痤瘡、皮膚過敏、頸肩酸痛。
  C4神經受壓迫會有:鼻出血、牙痛、熱潮紅、甲狀腺炎、心肌梗塞、頸肩酸痛。
  C5神經受壓迫會有:甲狀腺炎、咽喉炎、咳嗽、心血管疾病、肘屈無力、五十肩、手臂正中至手掌面酸痛麻。

  靈頭轉樞:能放鬆相關肌肉使C1─C5的神經壓迫獲得緩解,以上所提到的一些症狀能獲得改善。

以下我們來介紹靈頭轉樞:
  1.兩足與肩同寬,雙手自然下垂。
  2.右手輕貼右臉頰,慢慢向左轉,數12345回正。
  3.左手輕貼左臉頰,慢慢向右轉,數12345回正。
  4.雙手抱頭,頭向後仰,數12345回正。
  5.低頭,頭向後仰,數12345回正。
  6.頭向左轉,以下巴劃半圓弧轉到右邊,再劃半圓,轉回左邊,來回三次。

  靈頭轉樞做完後若還有肩背酸痛的問題,可以加做形姿第二動龜兔慢跑,一般的肩背酸痛皆可解決。

Nobody?! but YOU!! 超犀利《結構理療師》誕生!!!!!



 
 

許正宗
謝沛晴
謝佳紜
黃素娥
郭虹岐
江貞瑩

鍾枝蘭

曲小詠

李鈞平

吳子德

教育執行長 胡 老師給大家的話
『讓自己成為淬鍊過的鑽石,

繼續朝梅級講師之路衝刺
!』
 
 
特別感謝協助本次檢定的幕後工作成員
梅級講師 - 黃沛淋、王雅萍、廖惟助、詹孟雪
理事 – 陳怡如、沈怡秀、李慧嬌、江貞瑩

生命可以從此不同!! 結構塑身!! 不用打針、沒有手術 圓臉變小臉



會員大會 - 跟大家分享結構調整成果


下巴內縮症、圓形臉
還有水手卜派的身型...
後看不見背線、前看不見鎖骨
連整型醫師都覺得要幫我整型很困難
如果手術還有很大的危險性

.......... 經過結構塑身 .........

圓形臉 變 瓜子臉
下巴、背線、鎖骨都看見了
卜派的身型變得婀娜多姿
而且是純手工
不用打針、沒有手術
沒有任何添加物呦

結構調整讓我比女人更像女人
顏面結構調整前 20080307




調整後 20090605


- - - - 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 -

【結構美容班】

台北‧招生中‧不限男女

連絡電話 0927-407-549

生命可以從此不同!!

【形姿自救法】推廣活動

人會生病是因為結構失衡!!此處所談結構的涵義很廣,飲食、情緒、職業、運動等都包括在內。
●人為什麼會結構失衡?
為何有些人在改善飲食、放鬆心情、轉換職場、努力運動後仍無法獲得健康?
人類與生俱來即擁有的自然自癒力為何無法發揮作用?
我經過多年研究整理出兩套人體結構矯正法:※ 形意結構療法
※ 形姿自救法
這兩套療法最大的差別是:前者是治療病人的醫學;後者是病人自己救自己的醫學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形姿自救法是一套非常特別的人體結構矯正法。它有幾個特點:

1.      每個個體會因不同的結構失衡產生不同的功能障礙,例如五十肩、長短腳、近視、脊椎側彎、顏面不正等,醫生給的名稱相同,但每個人失衡的點不同,形姿自救法可針對不同個體調整形姿動作,讓身體恢復健康。

2.      形姿自救法是自救的方法,大人、小孩、老人、甚至肢體殘障者皆可學,學會之後可以自救,也能救人。

3.      形姿自救法是矯正性的運動,透過瞭解自己失衡的結構,做專屬自己的運動來預防日後疾病的發生,因此是預防醫學。

4.      做形姿自救法不僅可以改善體質、遠離痠痛、提昇自然自癒力,還可以減少醫療資源的浪費。
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※ 【形姿自救法】推廣
 不僅教大家辨識人體結構,還要教大家以正確的運動矯正失衡的結構,恢復健康。

※ 【免費演講】
 各機關團體如有興趣可直接與我洽談。04-2470-1053
 《請將演講費以貴團體名義捐做慈善、罕見疾病醫療、照顧失學孩童等用途,或貴團體急難救助用。》

※ 【徵義工
   1. 請先加入本學會〈本學會為內政部立案之全國性合法團體〉
   2. 願意接受形姿自救法訓練。
   3. 我演講時擔任助教,協助指導學員。
   4. 發心助人,不限人數、不限年齡、不限地區。